文章来源:新华社
一路攻坚克难
一路披荆斩棘
中国制造挺起大国脊梁
中国科技展示大国豪气
“两弹一星”
嫦娥揽月、“天眼”远望、
蛟龙入海、北斗组网……
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
用镜头记录
中国人民创造的举世瞩目的奇迹
20世纪50年代初,鞍钢工人在修建高炉。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新华社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科学工作者将人工合成的产物注入小白鼠体内,测验它的生物活力。新华社发
1988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大型探测系统——谱仪。新华社记者杨武敏摄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新华社发
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中国南海成功下潜后出水。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有关单位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八一”型电子计算机。这是工作人员在观察运行工作中的通用电子计算机(新华社记者李基禄摄);下图为2019年4月24日,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三号”原型机机房内,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左)和同事一起巡查(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2020年5月26日,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加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播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2023年10月10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机器人在造车流水线作业。新华社发
2023年5月28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水门礼迎接C919首个商业航班东航MU9191。新华社发(汪洋摄)
2023年6月22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2024年6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测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工作情况。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